近代史
P10.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起点
P11.《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开端
P12-13.两个半定义: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形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半殖民地(政治):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注意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剪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他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的地位,到那时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半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然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并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了。
*帝国主义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正确):列强主观上不希望中国独立自强,但客观上导致了封建经济瓦解,使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P15.社会阶级变动: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中国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没有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P16.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P17.最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P18.两个主要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革命),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建设)
P2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P22.《马关条约》:日本与清政府签订,割去中国台湾全岛以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P23.《辛丑条约》:两个半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P25.赫徳:掌握中国海关大权。
P26.洋务运动的开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P30.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P32.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愿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P34.中日甲午战争后达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高潮。
P35.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帝国主义列强志强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P37.反侵略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
P40.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P43.对国家出路的早起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P44.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的开端。
P45.《天朝田亩制度》:一个以土地为核心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在很大程度哦上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资政新篇》:是最早提出资本主义改革的,作者洪仁gan。
P46.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P47.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段;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太平天国起义还有理的打击了外国侵略的势力。
P48.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客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阶级相同(农民)、结局相同(在中外联合的剿杀下失败),指导思想不同(拜上帝教,无指导思想),斗争对象不同(清政府,西方列强)
P49.洋务运动的目的:王朝自救。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冯桂芬《校颁庐抗议》
官办:封建主义性质。民办:官督商办、资本主义性质。
P50.四只水师:福建,广东,南洋,北洋。
P5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P52.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 严复翻译《天演论》
P5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三个要不要”:要不要变法;要不要行民权、设置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P54.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私信啊个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P55.维新变法没有君主立宪的内容。
P56.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P57.维新变法中京师大学堂硕果仅存。
P57.戊戌微信运动的历史意义: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P58.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民主资本主义经济里里那个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
维新派本省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P61.1906年清政府废科举,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清末预备立宪是真正的立宪改革(错误)
P62.资产阶级革命骨干: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P63.孙中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P64.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P65.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P65.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核心)。
三民主义的意义:推动革命发展,促进民国建立,指导宪法诞生;(选择题)
P66.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三个要不要”: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P68.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之前影响最大。
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共进会、文学社;
P70.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P7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5个)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职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挥啥呢干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P72.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P73.二次革命是武昌起义后的第一次武装革命;
P74.《临时约法》-资产阶级性质《中华民国约法》-封建主义性质
P75.军阀割据形成原因:一方面,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P77.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是成功;辛亥革命只是把一个皇帝赶跑,但中国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既胜利又失败了(正确):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P78.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原因(主观):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P80.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异同:四同:都未提出反帝反封建纲领;对帝国主义都抱有幻想;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都不敢发动群众。两异: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帝制,革命派推翻封建帝制;维新派不敢设计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提出社会主义个宁主张。
P87.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P95.三种政治力量,三种治国方案:地主阶级和卖版型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第一种是封建主义的建国方案,第二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建国方案,第三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建国方案;
P101.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开端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P101.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口号:民主,科学;
P10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其次,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再次,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
P103.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东方转向西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P106.李大钊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im的胜利》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P107.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特点:新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其次,是新文化运动嫌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直接的导火索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P108.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了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
斗争主力由学生转向工人,运动中心从北京转到了上海,这是工人阶级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P110.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动: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等;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价,其代表为董必武等。
P115.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上海建立的。建党过程中,陈独秀期着重要的作用。
P119.中国中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发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
P120.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政党由一个先进坚强的政党作为领导的核心,拥有马列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由此开辟全的的革命道路。
P122.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
P124.中共二大决定实行“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P125.* “打倒列,强除军阀”只可能出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
P127.蒋介石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P130.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P134.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毛泽东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私信啊个,强调了“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
P135.三大起义:南昌、秋收、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P137.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新道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P141.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前“左”倾错误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P144.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P146.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艰辛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哦啊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P157.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枢纽。
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P159.国民党正面战场: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
P162.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国民党主张片面。
P167.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P174.整疯运动的重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P201.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P203.南京国民政党政权的覆灭: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P208.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基本的胜利。
P210.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